傳統變電站概要
傳統變電站從上世紀80年代及更早以前,變電站主要由集成電路和晶體管組成,二次設備是在其外單獨操作的。80年代末,微處理器和通信技術廣泛發展發展,應用于變電站,形成較為系統的遠動裝置,傳統變電站在以往簡單的電氣、保護運行的基礎上,逐步增加了“四遙”功能,即:遙測、遙控、遙信、遙調。
傳統變電站存在4點不足,其中包括:
2、變電站內部二次接線十分復雜。二次接線復雜主要是變電站裝置互相獨立,要在裝置之間建立有機的聯系大多要涉及到二次回路,因此二次回路較多導致二次接線復雜;由于CT/PT均為傳統式,體積大變比小,負載過重,因此測量數據和控制機構不能共享;自動化規約版本低,不同廠家使用不同通訊規約且難以形成一致的標準,因此,不同廠家間的自動化信息之間難以相互通信,致使第二次鏈接難以進行;由于通訊規約不統一,在系統聯調的時候需要進行不同規約轉換,調試工作量極為復雜,使其正常運行,并在發生錯誤時進行即時修護的操作性減弱,總結起來就是:無論在設計、運行、修護等方面都造成了威脅,系統無可靠性。以上種種原因造成傳統變電站二次系統存在大量硬接線,CT/PT負載加重,運行十分不穩定。
3、裝置間缺乏集成應用。傳統變電站雖有智能化裝置的設計和應用,但由于裝置之間的互相獨立、接線復雜,使其優勢未得到充分利用。雖然配置了相關的智能化設備,但由于智能化設備的功能沒有完全的發揮出來,這種智能化系統就其效率和價值上都不值一提。
4、搜集信息的設備沒有一致化。由于搜集信息的設備之間保持相互獨立,彼此之間不能得到交流,所以自動化裝置存在可操作性差的問題,首先造成自動化裝置在變電站內應用的局限性,其次也給無法實現集控中心對信息的集成和維護。 |